海门天险因地制宜,东、北二个炮台分守外海及内海口门,建于较高的临海山头,低处背海面则为营区。炮台区内可看到大炮、弹药库等;而营盘区则遗有数段墙垣和刻有海门天险四个大字的营门。海门天险路线可搭配中正公园并游。经中正公园后续行,可抵一凉亭,对面有小径可步行到海门天险。
我走进海门天险城门,清晨的阳光自天空洒下,城门石牆在阳光下铄亮,无人的营盘区孤寂地伫立于晨光微风中。我从护城阶梯爬上城头,站在这裡,从隐蔽的林间,可以望见基隆港外港区水道。如今已嗅不到战争的气息。清晨的港区,已有大船驶进,而小艇忙进忙出。我走下护城梯,参观附近的营盘遗址,只剩外围营牆而已。人字法叠砌,攀附着澹青青苔的营牆,简洁而古朴。
砲台区在更上方接近稜线处,由营盘区往上走,石阶相当宽阔,紧急状况时,官兵可以由营盘区迅速冲向上方的砲台区就位。爬上石阶,左右分别通往北砲台及东砲台,两个砲台区外围又有小径相连,刚好可绕一圈。我先取左行,往北砲台区,然后再绕往东砲台区。
北砲台区的巨砲面对着中正路及基隆港内,扼守着基隆港门户,任何进港口的船隻,均在北砲台的砲火射程内。我俯身贴近砲管,视线朝砲口方向,砲口正对准着一艘正在进港的货轮。二沙湾砲台,不愧是海门天险之所在。
我沿着小径,漫步至东砲台区,东砲台区有一彷造的阿姆斯壮后膛钢砲,巨砲身影,令人震慑。这个砲台区与北砲台互为犄角以形成交叉火力。这样的规模都是清法战争后刘铭传所增建,以保护北疆门户。东砲台区后方的山坡处则有三座古墓,为当时兵勇的坟墓。
当时驻防台湾的兵力,都是由中国大陆派来的。客死异乡后,就地埋葬,墓碑仅是简单以刀剑凿刻简单的某营某队、姓名、籍贯、卒年等。随着年代久远,墓碑上的字迹已斑驳难辨。仅有一墓碑犹可辨识河南..、光绪..等字,可知是光绪年间死亡的「河南勇」。当时台湾驻扎的军队以湘军为主,湘军是湖南勇。当时台湾的福佬话将湖南勇误称河南勇。墓碑写河南,是否也是误写,还是当时台湾也有河南籍的兵勇?